笔者认为,对于一个市场而言,当价格无法出清的时候,前期通过加杠杆方式持有了过多现货的多头会发现自己失去了对手盘,此时市场就变成单边市而失去流动性。因为市场过去积累的一些结构性问题没有及时得到纠正,因此如果选择一次性价格出清的方式纠偏的话,就如同一辆失控的过山车下坡而造成严重后果,但是如果价格不出清就没有市场自发的对手盘,此时就需要外部的政府信用来注入流动性。
如果把经济视为一个大市场,PPI可以作为经济体价格的中枢,中国PPI自2012年3月以来已经连续41个月为负,显示出去产能的缓慢。当一个经济体产能过剩,供过于求的时候,一个理想的状态是竞争力较弱的企业迅速破产,产能迅速减少达到供需平衡。但是企业大面积倒闭会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的快速增加和资产负债表的恶化,进而引发经济体的信用收缩,而经济体的信用收缩又会波及正常经营的企业也难以获得信贷资源,进而引发企业连锁倒闭,导致严重的经济衰退和失业,这种严重的后果显然是要避免发生的。
地方政府的干预,则起到了与股市跌停盘类似的作用。在过去中国的高速增长中,地方政府的GDP增长竞赛被认为是重要的推动力。而当经济趋势性下滑的时候,地方政府和银行通过政府补贴、财政贴息、贷款展期等方式延缓了企业大面积倒闭,起到经济下滑的缓冲垫作用。但是地方政府救助行为的负面作用,则与股市跌停板类似,就是使得金融资源过度集中到失去竞争力的、本应该被淘汰的企业中,扭曲了金融资源配置的结构,降低了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使得整个经济体在某种程度上丧失流动性。
而中央政府最近陆续推出的稳增长的措施,包括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上万亿的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大规模的基建投资等,其政策意义在于将中央政府的信用注入经济体,为经济体带来新的流动性,作用类似于股灾救市。因此笔者对中央政府稳增长措施的理解为“托市”,防止经济出现断崖式下跌,以时间换空间,使得去产能缓慢进行,缓慢的修复企业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寄希望于现阶段政府强拉升经济,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当然这也意味着经济的调整之路还要很久。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