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2月28日早上,《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9〕第30号》发布,公告存量浮动利率贷款的定价基准转换为LPR的有关事宜,我们也写了评论《如何看待存量贷款定价基准转换为LPR?》。预计2020年LPR这个冷门概念,将成为社会热议的重点话题,因为所有贷款客户,都将面临重新签订贷款合同,将贷款定价基准转换为LPR。
 
自8月17日LPR定价机制改革以来,笔者一直在关注LPR的改革进程。笔者认为,LPR的改革方案,在现实推进中,将面临很大的阻力,本文将试图讨论这个问题。
 
笔者个人理解,8月17日启动的LPR定价机制改革,主要意图是为了降低实体经济的贷款利率,进而降低整体融资成本。具体方法是两步走:第一步,将实体经济的贷款利率定价基准,由贷款基准利率转换为LPR;第二步,逐步降低LPR。
 
我们知道,在传统的存贷款基准利率体系下,通过官方设定的存款基准利率和贷款基准利率,保护了银行的利差空间,这是银行营收的核心来源。因此商业银行的净息差,是观察银行经营的核心指标。
 
那么商业银行的实际净息差,与官方设定的息差,是否是完全一致的呢?从下图可以看到,商业银行的实际净息差表现,与官方设定的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基准利率的走势,并不太完全一致。
 
 
也就是说,虽然官方通过基准利率体系,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息差保护,但是这种保护,是一个大概的模糊水平。那么商业银行的实际净息差,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发现,其实与商业银行的实际贷款利率的相关性非常高。
 
从数据来看,商业银行的实际贷款利率,领先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大概一个季度。也就是说,虽然息差理论上等于贷款利率减存款利率,但是更多受到贷款利率的影响。贷款利率高,则息差高,贷款利率低,则息差低。
 
 
也就是说,过去加息或者降息,虽然是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定调整,但是加息周期中,银行净息差上行,降息周期中,银行净息差下行。那么这是不是一种普遍的国际规律呢?我们从美国的数据来看,并未发现有类似的规律。也就是说,美国银行业的净息差,与美联储的货币周期,并没有必然联系。
 
 
总结一下本文的思路。商业银行的净息差,是商业银行经营的核心指标。我们从央行历年的利率周期中发现,商业银行的实际净息差,与贷款利率调整高度相关,对存款利率调整不太敏感。背后原因可能是,银行对存款的争夺非常激烈,使得存款利率具备黏性。
 
因此贷款利率可以说是,决定银行经营的核心因素。而现在试图通过调降LPR来降低贷款利率,将直接压缩银行的净息差,不管负债成本是否调整。而另一方面,LPR又是由银行自主报出,这就相当于让银行自己主动压缩自己的息差,这就是LPR改革的真正阻力。
 
因此我们就注意到,2019年的LPR调降前,往往伴随着央行对银行的让利,或者降准、或者调降MLF。但是全面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也只不过可以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每年约150亿元。这对于整个银行体系来说,杯水车薪。况且我们还有多少降准空间呢?
话题:



0

推荐

经纬

经纬

357篇文章 24天前更新

经济学博士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