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I是非常火热的话题,其实大家最为熟知的chatGPT,是去年11月底推出的,而真正引起广泛关注的是3月17日微软 2023 Microsoft 365 Copilot发布会,因为我们对Office太熟悉了。
目前而言,我们能接触到的生成式文本类AI,大概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可以直接用的,比如Notion AI,第二种是国内无法使用的,比如chatGPT,GPT4,或者集成于Edge浏览器的New Bing AI等,第三种是只有Demo的,比如Microsoft 365 Copilot,目前只开放给个别大企业进行内测。
国内互联网大厂也在推出自己的AI模型,比如百度的文心一言,或者阿里的通义千问,但是同样,国内的AI大模型,也基本上处于邀请内测状态,并没有对外开放。
因此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其实并没有真正接触到AI,这使得舆论环境对AI出现了一些曲解。某些自媒体对AI的介绍似乎有一些过誉的嫌疑,这背后是否有一些私利不得而知,但是这使得人们对AI有了很高的预期。而当一些人费了很多力气,终于接触到chatGPT之后,询问对第二天股市是涨还是跌,发现AI并不能回答,便大失所望。这也是不客观的。
现在国内已经有了很多基于GPT的应用,比如基于GPT的文献阅读工具,但是GPT4并没有开源,而我们基本上没办法拿到最新的GPT4的API接口,或者即便能有渠道拿到GPT4的API,成本也很高。因此我们平时看到的基于GPT的应用,应该基本上都不是基于GPT4,而是GPT3或者更早的GPT2。
由于GPT4的性能有了质的提升,因此对于我们来说,目前基本上没有亲自体验过最先进的生成式文本类AI,可能最快也得等到下半年Microsoft 365 Copilot对用户开放,才能来评估对我们的影响。如果对编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加入Github Copilot X的waitling list。
因此出于上述原因,引起大家广泛关注的生成式文本类AI,其实际冲击尚未大范围显现,而AI首先带来冲击的,其实是以MidJourney为代表的绘画领域。
展望AI对经济的影响,笔者认为,AI可能并不会有效提高整体经济的生产率,但是AI会确定性的影响就业和收入。现在欧洲部分国家陆续禁用GPT4,其出发点很大一部分应该是出于对就业的考虑。
从笔者观看各种演示视频的感受来看,chatGPT最大的特点是像“人”,但不是神。既然像“人”,就会犯错误,就需要人的引导。至少到目前为止,AI还无法完全替代人。另一方面,用好AI是有门槛的,而且门槛不低,比如最近很火的Auto GPT,非计算机方向的,有多少人会搭建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AI会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那么AI对人的效率的提升,将是巨大的。对于我们来说,有必要保持对AI前沿进展的密切关注,并不断学习。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