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20年2月23日,中央召开《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由中央直达县团级,参会人数约17万人。会议精神与2月1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2月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一脉相承。如何理解这次会议精神?
 
一、由“休克式防疫”转向科学防疫、理性防疫
 
在第二部分“关于当前加强疫情防控重点工作”中,重点指出两个地区,一个是“坚决打好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另一个是“全力做好北京疫情防控工作”。前者是疫源地,后者是首都,其他地区没有专门提及,意味着其他地区的经济工作权重会逐步提高。
 
在第三部分“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第一句话是“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这就意味着,全员自我隔离的“休克式防疫”不再是主要方式,推动复工复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将成为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我们在前文《复工后有没有助推疫情?一个基于12城市的简单分析》中讲到,控制复工、自我隔离确实对防疫有显著作用。但是当新增病例数连续为零的时候,应该适当放开管控力度。
 
 
我们在前文《对疫情后期复工的一点思考》中讲到,防疫和复工是可以并存的,关键是科学防疫、理性防疫,根据科学方法,把相关工作做实做细。比如对员工提前进行流行病学排查,对来自高危地区、接触过高危人员的,鼓励自行隔离;办公区做好工位隔离,鼓励分餐;暂停机动车限号,鼓励员工自驾车、公司统一安排班车等等。专业机构也要为复工复产复课等制定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防控指南。
 
二、对疫情冲击的判断为“短期的”、“总体上可控的”
 
会议对这次新冠疫情肺炎的定性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个定性要重于2003年SARS。
 
本次新冠病毒疫情,跟2003年SARS相比,棘手的地方在于:
 
1、现在的交通便利性和人员流动性,远远高于2003年,因此新冠病毒疫情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扩散,而03年SARS主要冲击的是北京和广东,其他省份影响有限。
 
2、新冠病毒在潜伏期仍然有传染性,而且病情初期的症状不明显,给病例的早期识别和控制带来困难。
 
3、湖北省和武汉市在疫情初期防治措施不及时,造成了医疗资源挤兑,使得重症率和死亡率明显偏高。
 
但是本次新冠病毒疫情,又有进步的地方:
 
1、现在科研水平大大提高,及时锁定传染源,分析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研制成功快速检测试剂盒,并在全国推广。
 
2、医学水平大大提高,各种诊疗方案不断迭代,大部分新冠病毒患者没有很明显的后遗症。
 
3、中央和各省市的应对措施及时,充分把握春节这个传统假日,号召自我隔离,将疫情对生产的冲击有效降低。
 
因此本次新冠病毒疫情,跟2003年相比,疫情时间有所缩短。但是值得关注的是,2003年SARS,在2月中旬连续多日无新增病例之后,3月份开始又出现了第二波扩大化。这究竟是源于2003年公共卫生应对失误,还是源于真实数据的瞒报,还是源于冠状病毒的传播特点,需要更严谨的回顾研究。既不能简单类比,也不能放松警惕。
 
我们在前文《如何评估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基于SARS的一个DID分析)》、《如何评估“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对出口的影响》,基于2003年SARS建立模型。结果显示,疫情期间主要冲击消费,尤其是服务类消费。但是疫情结束后,被抑制的消费需求会出现报复性反弹,因此时间线拉长至全年来看,经济整体受冲击并不明显。
 
因此对疫情冲击的判断为“短期的”、“总体上可控的”,是科学的、合理的。会议中讲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只要我们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强化“六稳”举措,加大政策调节力度,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就能够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这段话还透露了另一个信息: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并没有因为这次疫情而下调。
 
3、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可能以县为组织单位
 
会议讲到“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要分区分级制定差异化防控策略……全国有1396个县(区)无确诊病例(占46%),还有一些县(区)累计病例很少、基本没有新增病例,这些低风险地区要尽快将防控策略调整到外防输入上来”。
 
这意味着,未来的复工复产计划,可能是以县为组织单位开展的,类似于一个县一个方案。笔者猜测,这也可能是本次电视电话会议直达县团级的一个重要原因。
 
防疫策略中,外防输入,大概意思是外面的人不进来,内防扩散,大概意思是里面的人不活动。那么防疫策略由“外防输入、内防扩散”,调整至“外防输入”,背后的含义是,城市里面的人,经过多日的自我隔离之后,潜伏期病例已经充分暴露,其他人员应该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4、宏观政策以“短期输血”的流动性救助为主
 
如果我们对疫情冲击的判断为“短期的”、“总体上可控的”,那么企业遇到的困难就是暂时的。疫情结束后,考虑到需求的报复性反弹,企业的经营情况也会逐步恢复。因此对于政府、企业、员工而言,最关键的是同舟共济,一起坚持到疫情结束。
 
因此宏观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在应对疫情时,重点是短期输血,保障企业的正常流动性,避免企业倒在黎明前。比如积极财政政策包含缓缴税款、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等。货币政策包含调整完善企业还款付息安排,加大贷款展期、续贷力度等。
 
另外,对于将春节视为“全年旺季”的部分行业,比如旅游、民宿、餐饮、影院等,在本次疫情中受到的冲击较大,可能需要相关部门提供进一步的救助措施。
 
只要疫情结束后,没有出现大面积的企业倒闭,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失业,那么我们就可以实现“防止经济运行滑出合理区间,防止短期冲击演变成趋势性变化。”
 
但是另一方面,笔者不太支持,为了应对疫情而出台过度的总量宽松政策,因为疫情前经济已经出现企稳见底,叠加疫情后的需求短期爆发,总量宽松容易刺激通胀压力。
 
总的来说,本次会议,既是前期防疫工作的总结会,也是由全面防疫转向科学防疫、防疫复工两手抓的动员会。会议对疫情冲击的判断是“短期的”、“总体上可控的”,宏观逆周期政策以流动性输血为主,力保疫情期间企业不倒闭、员工不失业。
 
对未来具体政策的把握,需要继续跟踪中央对一季度经济下行的容忍度,以及一季度经济的实际表现,这需要1-2月的经济数据出来后进行评估。因此对货币政策的描述中,使用了“适时出台新的政策措施”。
 
未来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就是评估疫情对海外的影响,以及对我们的反作用。
话题:



0

推荐

经纬

经纬

344篇文章 12小时前更新

经济学博士

文章